东晋的这一次平叛之战,留下了“不越雷池一步”的典故

“不越雷池一步”,经常用来形容不能超越某个限制,或者是不能触犯某一底线。那么雷池在哪里,“不越雷池一步”的说法又是从哪里来的。

东晋的这一次平叛之战,留下了“不越雷池一步”的典故在我们现行使用的地图上,是没有办法找到一个名叫雷池的地方,它只存在于相关的史书记载中。

而关于雷池的具体位置,也有几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雷池位于湖北省望江县附近,是由起源于黄梅县的雷水流经此地汇积而成。

第二种说法是位于安徽省宿松县泊湖的附近,雷水向东流经宿松隘口以下,在泊湖的西面积聚成池,所以名为雷池。

根据记载,三国时期的东吴为了防备蜀魏二国,曾在长江下游、望江县附近的险要之地设立雷池监,在这里屯兵储粮,在《三国志》里还记载过东吴的孝子孟仁在这里担任雷池监时,在雷池中捕鱼孝敬母亲的故事。

东晋的这一次平叛之战,留下了“不越雷池一步”的典故到了南北朝时期,东晋曾在雷池西面设置军事重镇,名为大雷戍。

而雷池之所以被人们熟知,是与发生在东晋时期的一个典故有关。

西晋时期,由于晋惠帝是个白痴皇帝,无力控制朝政,各实力派诸侯趁此机会抢班夺权,自相残杀,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八王之乱”,西晋的政权也随之迅速下滑。

在各路王爷打的不可开交之时,当时身在洛阳的琅邪王司马睿由于实力较弱,一直都采取远离纠纷、明哲保身的策略。

东晋的这一次平叛之战,留下了“不越雷池一步”的典故后来东海王司马越为了和成都王司马颖对抗,便拉拢司马睿加入,共同打着天子旗号发兵邺城讨伐司马颖,双方在汤阴展开激战,结果司马越一方战败,司马越逃回自己的封地东海,司马睿则听从好友王导的建议,去了南京。

司马睿到达南京后,为了巩固地位,便听从王导的建议,一方面与江南士大夫密切接触,争取他们的支持,另一方面大量重用北方名仕,河南的名仕庾亮正是在这一时期被征召,并逐渐走向权利巅峰。

庾亮生于晋惠帝年间,和当时西晋很多的上流社会人一样,喜好老庄之学、善于谈玄。

由于庾亮相貌英俊,司马睿第一次见到他是就非常器重,任命他为参军,并将让长子司马绍娶了庾亮的妹妹庾文君。

后来西晋灭亡,司马睿按照晋怀帝的遗诏在南京称帝并建立了东晋,庾亮奉命和桓峤一起辅导太子司马绍读书。

司马绍在位期间,王导的哥哥王敦起兵造反,庾亮奉命率兵讨伐,由于平叛有功受到重用,在朝中的地位逐渐显赫起来,并在司马绍病危的时候奉命与王导共同辅佐太子司马衍。

司马衍即位后,是为晋成帝,太后庾文君临朝摄政,并下令由王导、庾亮、卞壸三人共同辅政,但实际掌权的只有庾亮一人,庾亮在朝中完全取代了王导的地位。

由于原先王导当权时为人宽厚,而庾亮上任后却施以严法,因此导致很多人都对庾亮极为不满,甚至有些人还因此起了异心。

东晋的这一次平叛之战,留下了“不越雷池一步”的典故首先发难的是南顿王司马宗,由于他被庾亮削了官职,因此想要杀掉庾亮,由自己执政,后来在和庾亮部将赵胤战争中兵败被杀,和司马宗一起被庾亮处死的还有司马宗的心腹卞咸,卞咸的哥哥卞闸为了躲避杀身之祸,就去投奔历阳太守苏峻。

苏峻在历阳有些实力,手底下还培养了一帮死士,也有反叛朝廷的想法。

庾亮让苏峻交出卞闸,苏峻写信拒绝,庾亮认为苏峻日后必成祸患,因此想把苏峻骗到京城,然后削了他的兵权。

王导对此反对说,庾亮靠近京城,实力雄厚,必定不会奉命前来,反而可能打草惊蛇,逼迫其谋反,桓峤听说此事后也写信反对让苏峻进京,但是庾亮都没有听从。

于是庾亮一方面命令郭默、庾冰二人领兵据守要害,防备苏峻,另一方面下诏让苏峻进京担任大司马,苏峻写信拒绝,庾亮又再次下诏,苏峻有些犹豫,后来苏峻的两位部将任让和匡术都劝苏峻谋反,苏峻便下定决心,起兵反叛。

东晋的这一次平叛之战,留下了“不越雷池一步”的典故桓峤听说庾亮造反后,立刻写信给庾亮要求带兵走水路进京抵挡叛军,庾亮却回信给桓峤说:“我担心西面的陶侃甚于苏峻,请你务必在原地待命,不要越过雷池一步。”

然而庾亮却低估了苏峻的实力,紧接着又在几次重要决策上失误,导致战争开始后朝廷的军队屡次失利,逐渐被苏峻取得了主动权,庾亮被迫带兵向南撤退,直到与陶侃、桓峤二人汇合后,才最终击败了苏峻,平定了苏峻之乱。

后来人们便把庾亮在信中写给桓峤的那句“不要越过雷池一步”衍伸为一句俗语,一直流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