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西汉史上一次著名战役,留下了“百闻不如一见”的典故

人们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人们还说,百闻不如一见,表达的意思都是凡事不能只听别人说,一定要亲眼看到才能最终下结论。

经过历史上的多次实践论证,这应该是一个无比正确的观点,那么这一具有哲理性的言论最早是谁提出的,他又是如何实践的呢?

这是西汉史上一次著名战役,留下了“百闻不如一见”的典故大家都知道,汉武帝一生干的最大的一件事就是用兵,他当了七十多年的皇帝,打了五十多年的仗,将匈奴人一路撵到了贝加尔湖一带。

历史上对汉武帝的这一行为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说他雄才大略,也有人说他穷兵黩武,但不管怎么说,经过他大半辈子的努力,总算是重创匈奴人的实力,促进了北方边境上的安定祥和。

不过,匈奴虽然消停了,西边的羌族人又开始张狂起来。羌族人主要生活在青海、四川和甘肃一带。

当初秦始皇建立秦朝后,曾经下令将羌族列为秦朝属国,不得对羌用兵,羌族人便借此得以大规模发展,到西汉时期,羌族人的人口数量突破千万,实力也大为增强。

实力壮大的羌族人,胆量也跟着大起来,从汉武帝后期开始,羌族人就对汉朝的西部边境进行骚扰,同时还多次与匈奴勾结,共同对西汉的边境进行掠夺。

不过此时羌族人的侵略还是以小打小闹为主,总体对西汉的影响并不大。

这是西汉史上一次著名战役,留下了“百闻不如一见”的典故到了宣帝时期,羌族人的各个部落逐渐出现统一的趋势,以羌族实力最强的先零部为主导,两百多个羌族部落签订盟约,拟定羌族内部休战,一致对西汉进行侵略。

面对这样的形式,汉宣帝首先派遣义渠人的后裔——光禄大夫义渠安国出使羌族,羌族人提出他们要渡过湟水,去汉人弃耕的地方放牧,义渠安国对这一要求没有表示反对,回到长安后向汉宣帝汇报时,遭到了另一人的强烈谴责。

这个人名叫赵充国,他是西汉时期的著名将领,最早在贰师将军李广利的麾下效力,后来因为功勋卓著而屡次被提拔,在对游牧民族作战方面他非常有经验。

这是西汉史上一次著名战役,留下了“百闻不如一见”的典故对于羌族人提出的北渡湟水的要求,在赵充国看来,这是把羌族的侵略合法化了,如果朝廷予以支持,这将会对西部边境带来诸多隐患。

后来的事情果然如赵充国预料,羌族人大量在湟水以北聚集,汉宣帝于是又一次派遣义渠安国去出使羌族各部,目的在于了解羌族目前的最新动向。

没想到义渠安国一到羌族就进行武力镇压,斩杀羌族一千多人,迫使羌族各部联合起来反叛西汉,义渠安国看到形势不对,立刻带领3000多骑兵前去阻击羌族,结果大败而归,损失惨重,义渠安国只得据守要害,并立即上书向朝廷求援。

汉宣帝面对羌人的造反,只得再一次把老将军赵充国找来,但他又怕赵充国年事已高,难堪大用,便问赵充国何人能去平定叛乱,赵充国回答说“只有我去最合适”,汉宣帝又问赵充国羌族目前的实力如何,如果平叛需要带多少人马。

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军事上的事不能在后方就下结论,我还是到金城去了解了实际情况以后再制定详细的破敌策略。”

这是西汉史上一次著名战役,留下了“百闻不如一见”的典故于是赵充国便率领万余人马一路西进,在湟水附近选择险要之处修筑壁垒、安营扎寨,然后一方面采取软硬兼施的策略,对羌族各部进行瓦解和分化,另一方面按兵不动,消耗羌兵的锐气。

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赵充国率领部队倾巢而出,直奔实力最强的先零部落而来,羌族人由于先前多次挑战而不得,此时已经思想松懈,对于汉军的突然进攻猝不及防,纷纷弃甲而逃。

汉军一路追击,大破敌军,重创羌族实力,后来宣帝又派大将许延寿、辛武贤等人前来支援,二人与赵充国汇合后,再一次大获全胜,基本解决了羌族人的威胁,为国家的安稳做出了贡献。

这是西汉史上一次著名战役,留下了“百闻不如一见”的典故老将赵充国用他的实际行动论证了“百闻不如一见”的真理,使得人们更加信服,也让这一充满哲理性的话语能一直保留下来,直到今天还在被人们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