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说春秋20:“敝笱在梁”,荒淫乱国的女子

“敝笱在梁”是《诗经》中的一首诗,所讲述的内容是发生在齐襄公与他的妹妹文姜之间的一段典故。

上回说到,卫郑两国先后发生政变,齐国的齐襄公则屡次出手干预,而齐襄公之所以会如此热心,皆因一个女人而起。

齐襄公是齐僖公的大儿子,名叫诸儿,诸儿还有两个弟弟,一个是公子纠,另一个是公子小白,以后将重点讲到这二人。

至于那个女人,她便是齐僖公当年在石门之盟想要许配给公子忽,却被公子忽以“齐大非偶”为由拒绝了的文姜。

典故说春秋20:“敝笱在梁”,荒淫乱国的女子文姜之所以被称为“文”,是因为她很有才华,并且她的容貌也十分秀丽,虽然公子忽当年拒绝了文姜,但有一个人却对文姜早已心怀不轨,这个人正是诸儿。

诸儿年长于文姜两岁,与文姜同父异母,从小兄妹二人一起长大,关系十分密切。

可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感情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诸儿对自己这个如花似玉的妹妹逐渐有了男女之情。

尽管有这种想法,但毕竟碍于兄妹伦理,所以诸儿平日也不敢有太多越轨行为,只是尽可能多的出入文姜房中和她相处,对她百般照顾。

然而到了公元前709年,也就是鲁桓公即位的第三年,桓公为了巩固齐鲁两国的关系,所以就在大臣的建议下,派公子翚到齐国去求亲,齐僖公便答应把女儿文姜嫁于桓公。

这对诸儿来说当然不是个好消息,想着以后可能再也见不到文姜,诸儿一时难以控制情绪,竟然跑到文姜房中,对她说出不少情意绵绵的话。

怎奈文姜同样是个不守妇道之人,多年来与诸儿不避男女之嫌独处一室,对诸儿也早已有了感情,现在在诸儿的强烈暗示之下,终于再也无法遏制内心的悸动,与诸儿做下了私通之事。

这一切自然是瞒着齐僖公的,因此他并不知道二人的奸情,等到公子翚按照约定时间来齐国迎接文姜时,齐僖公为了表达自己对鲁国的尊敬,还亲自将文姜送到了齐国边境。

由于鲁桓公之前没有正式娶亲,因此文姜嫁到鲁国之后,就被封为正室夫人,虽然她也时常思念诸儿,但成亲之后与鲁桓公倒也恩爱,没过多久还为鲁桓公生下了儿子公子同。

等到公元前698年,也就是宋郑两国因索贿事件发生战争后不久,齐僖公就因病去世,诸儿便以世子的身份顺利继承君位,就是齐襄公。

齐襄公即位没多久,卫国就发生了之前提到的左右二公子政变,卫惠公被迫逃往齐国,请求齐襄公出面相助。

由于卫惠公的母亲宣姜是齐襄公的姐姐,因此卫惠公算是齐襄公的外甥,他的事齐襄公当然不会不管,于是齐襄公便在公元前696年与鲁桓公在黄地相会,重新修订盟约,打算共同出兵卫国。

可让鲁桓公没想到的是,就在二人结盟后没几个月,鲁国边境的驻军竟然因为一点小摩擦,与齐国军队在奚地发生了战争,这场战争鲁桓公事先并不知情,由于两国刚刚结盟不久,鲁桓公为了不使两国关系破裂,便打算亲自前往齐国致歉。

典故说春秋20:“敝笱在梁”,荒淫乱国的女子没想到夫人文姜得知鲁桓公要出使齐国后,不禁又想起了齐襄公诸儿,为了能与诸儿见上一面,她便恳请鲁桓公带着他一起前往齐国。

可能是文姜和齐襄公二人的奸情多少有些风言风语流传出来,因此在得知鲁桓公要带着文姜一起去齐国后,大夫申繻极力反对,并且还暗示鲁桓公说:“夫人与齐侯虽然是兄妹,但毕竟男女有别,既然夫人已经嫁到鲁国,那就是鲁国的人,不该再与齐国的男子有什么瓜葛。”

但是鲁桓公自从娶了文姜之后,对她百般宠爱,处处迁就于她,因此鲁桓公并没有将申繻的建议放在心上,仍旧按照原计划带着文姜一起出发了。

到了齐国之后,齐襄公专程前往沥水迎接鲁桓公夫妇,齐鲁二侯一见面,自然是少不了一阵寒暄,接着鲁桓公又就奚地之事向齐襄公表达了歉意。

齐襄公此时的注意力早已被文姜吸引,根本无心过问其他事情,因此大气的对鲁桓公说:“些许小事,何劳君侯放在心上,你我两国是世交,怎能因此而伤了和气。”

鲁桓公看齐襄公如此大度,自然是称谢不已,之后齐襄公便在沥水的行宫之中摆下酒宴款待鲁桓公夫妇。

鲁桓公因为心情好,所以多喝了几杯,几番觥筹交错下来,便逐渐有了醉意,于是齐襄公就下令让人将鲁桓公送到馆驿早些休息。

而文姜则谎称自己和宫中姐妹多年不见,想要找她们叙一叙旧,所以晚些回去,鲁桓公觉得文姜所说有些道理,也就不再多想,于是便在左右的搀扶下独自一人离开了。

文姜说思念姐妹自然是个幌子,等到鲁桓公一走,她便跟随齐襄公的心腹之人秘密来到一处隐蔽房中,没过多久齐襄公也从酒宴上退了下来,悄无声息的来到了文姜房中。

两位相思之人一见面,自然是要成就一番好事,但由于二人过于投入,竟然忘了时间,等到意识到时已经是第二天的上午了。

再说鲁桓公酒醒之后,发现文姜竟然一夜未归,猛然想起出行时申繻的暗示,以及昨晚酒宴之上文姜与齐襄公的眉目传情,心中顿时起了疑惑。

正思虑时,文姜回到了馆驿,鲁桓公看她目光闪烁、神色慌张,更加怀疑起来,便厉声质问道:“你昨晚为什么没有回来。”

文姜做贼心虚,慌忙答道:“昨晚和姐妹们聊得太晚,忘了时间,所以就在宫中住下。”鲁桓公又说道:“你昨晚留宿宫中,到底是因为思念姐妹,还是思念兄长。”文姜没想到鲁桓公竟然如此直接,顿时被吓得语无伦次起来。

鲁桓公看着文姜手足无措的样子,立刻明白了一切,于是愤怒的说道:“齐侯身为国君,竟然丝毫没有廉耻之心,齐鲁两国就此决裂,我这就回鲁国去,要将齐侯的丑行公之于众,让天下诸侯共同来讨伐。”

这一番话说的文姜大为恐惧,她赶忙趁着鲁桓公不注意,亲手写了个纸条,指派贴身婢女心赶快给齐襄公送去。

而齐襄公此刻也正在为昨晚之事担心,突然收到了文姜派人送来的字条,知道事情已经败露,并且鲁桓公声还称要把此事宣扬出去,这样齐襄公惊惧不已。

为了不让自己的丑行公之于众,齐襄公决定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索性杀了鲁桓公了事。

打定主意之后,齐襄公变叫来了公子彭生,向他秘密交代了一翻,公子彭生便驾着马车直奔鲁桓公馆驿而去。

见到鲁桓公馆之后,彭生上前说道:“昨晚我家主公招待不周,很是愧疚,今日重又摆下酒宴款待君侯,特命小人前来迎接。”

鲁桓公此时正在气头上,本来不想搭理彭生,但转念一想,自己此时毕竟还在齐国地盘,因此还暂时还不能得罪齐襄公,于是极不情愿的跟着彭生出了门。

二人出了门来到马车跟前后,彭生假意要搀扶鲁桓公上车,搀扶过程中顺势在桓公胸前用力一拧,导致鲁桓公当场肋骨断裂,气绝身亡。

等来到齐国行宫时,齐襄公假意出来迎接,掀开车帘发现鲁桓公已死,当场放声大哭说:“我好意请君侯饮酒,想不到君侯竟然因为颠簸而猝死车中,寡人罪孽深重啊。”

齐襄公哭得过于真切,就连事先已经知道内情的彭生都差点感动的留下眼泪,最后经左右再三劝解,齐襄公才止住了哭声。

接着齐襄公便装出一副无奈的样子,一面让人好生安置鲁桓公遗体,一面派遣桓公的随从即刻赶回鲁国报丧。

随从到达鲁国之后,将齐国发生的事情告诉给了鲁国众臣,大夫申繻无奈的说:“主公临走时我就怕带着夫人会遭遇不测,主公不听我言,现在果然死于非命。”

公子翚回答说:“如今事已至此,还是尽快确定继承人,以免再次发生内乱。”申繻答道:“按照礼制,公子同是嫡长子,由他即位最为合理。”在场的其他人都对此没有任何异议,于是公元前693年,公子同继位为君,是为鲁庄公。

庄公即位之后,想到自己的父亲在齐国死的不明不白,便向众人询问此时该如何处理,大夫申繻说道:“此事夫人牵扯其中,万一张扬出去,对我们鲁国的名声也十分不利,但也不能就这么放过齐国,既然先君是因彭生而死,那我们就责令齐侯将彭生治罪,免得齐侯轻视了我们。”

典故说春秋20:“敝笱在梁”,荒淫乱国的女子庄公觉得申繻的建议很不错,于是就派申繻为使者,前往齐国去迎回鲁桓公的遗体。申繻身着丧服到达齐国后,面见齐襄公说:“敝国之前因边境问题得罪上国,我家主公念在两国盟约,亲自前来致歉,如今暴死上国之中,在我国内已经造成很坏的影响,臣也知道此事与齐侯无关,但为了消除民怨,希望齐侯能将彭生问罪,还我主公一个公道。”

齐襄公自知理亏,现在申繻主动给他个台阶下,让他把责任都推在彭生身上,齐襄公怎能拒绝,于是立刻说道:“这是自然,就算大夫不说,寡人也会这样做。”

说完便让人将彭生叫来,又命令刀斧手站在一旁准备,彭生到来之后,原本以为齐襄公因为鲁桓公之事要奖赏自己,见到齐襄公后正要下拜,没想到齐襄公开口就说:“你行为鲁莽、办事不力,我好意请鲁侯喝酒,可你却让他暴死车中,差点引起两国战争,如今唯有用你项上人头来向鲁侯谢罪。”

说完便让刀斧手上前刺死了彭生,可怜彭生还没来得及开口,就已经命丧黄泉,临死时眼睛直直的盯着齐襄公。

接着齐襄公又让人给申繻送来了大量的黄金财物,然后亲自将申繻和鲁桓公遗体送至齐国郊外,以表示自己对鲁国的歉意,此事到此也算是有了结果。

这就是齐襄公为了与妹妹私通而杀人行凶的典故,后来此事被描写在了《诗经》里加以讽刺,诗的题目为《敝笱》,“蔽笱”的意思正是影射齐襄公与文姜的不守礼法,类似于“破鞋”。

尽管齐襄公杀了彭生,将责任推卸了出去,但他的行为还是遭到了很多国人的不耻,齐襄公为了消除这种影响,先后插手了卫、郑两国的政变,以显示自己的正义。

可是齐襄公没有想到,他本人最终竟然也死在了一场政变之中。

那么齐襄公是如何帮助两国处理政变的,而他本人后来又是因何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