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说春秋44:“尊王攘夷”,齐桓公称霸春秋

“尊王攘夷”典故记载于《春秋公羊传》里,原本是管仲为齐桓公制定的一套战略规划,后来成为齐桓公称霸春秋的标致。

上回说到,齐桓公因郑文公叛盟而领兵来伐,后来在郑国大夫孔叔的努力下,齐桓公答应与郑国请和,并与郑文公约定于公元前653年秋天在宁母相会,重新商议拥护太子郑之事。

眼看着日期临近,郑文公却因害怕齐桓公,不敢亲自前来,于是就提出让自己的儿子世子华代行。

可世子华对此却并不情愿,原来世子华本是嫡夫人所生,早年由于嫡夫人得宠,因此子华也就被立为了世子,可谁知后来时间一长,嫡夫人渐渐失宠,世子华的地位也就变得岌岌可危。

而如今齐郑两国刚刚产生矛盾,关系十分紧张,世子华担心郑文公此时派自己赴会是想借齐国之手除掉自己,于是他便想找个人为自己说情,能让郑文公改变主意。

世子华首先找到的人是孔叔,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给孔叔后,孔叔劝诫他说:“受事即为君臣,公子既然身为人臣,就应该对主公言听计从,岂能因自己不切实际的忧虑而抗命,那不是让主公对您更加恼怒。”

得到这样的回答,世子华很不满意,于是他又找到了叔詹和师叔,没想到这二人的答复与孔叔基本一致,世子华无奈之下只得动身,但他也因此对孔叔等三人产生了报复的想法。

典故说春秋44:“尊王攘夷”,齐桓公称霸春秋

等到世子华如约来到宁母,突然想到自己可以借齐国之手除掉孔叔三人,于是就向齐桓公诬告说:“君侯是否知道,如今郑国的朝政完全被洩氏、孔氏和子人氏三族掌控,上回郑国之所以背叛首止之盟,都是因这三人的挑唆,君侯身为盟主,如果能替郑国除此三害,那郑国上下都将会像敬重天子那般敬重于您。”

齐桓公听了果然心动送走子华后,他就找来管仲商议,没想到管仲却断然拒绝。齐桓公不解的问:“郑国在齐楚之间反复摇摆,如果能借此机会彻底收复郑国,岂不是天大的好事。”

管仲回答说:“主公之所以受到诸侯敬重,靠的是信义和德行,孔叔、叔詹和师叔三人皆为郑国贤臣,郑人称之为‘三良’,在国中很有口碑,可如今郑公子华违抗父命、谋陷忠良,此等不忠不义之人,早晚必将死于非命,主公如果与他联合,趁机图谋别国,岂不是要被天下人耻笑,将来如何能够服众。”

齐桓公听了恍然大悟,于是就找了个借口拒绝了世子华。

等到世子华回到郑国时,早已有人将宁母之事暗中告知给了郑文公,因此世子华一到新郑就被郑文公软禁了起来,郑文公接着又派孔叔再次赶赴宁母拜见齐桓公,二人重又修订盟约之后便各自返回。

到了当年冬天,周惠王因病去世,而太子郑担心太叔带会趁机谋反,就私下与周公宰孔商议,暂时不对外公布惠王的死讯,立即派遣心腹之人前往临淄向齐桓公告急。

齐桓公得到消息后,分别派人向鲁、宋、曹、卫等六国诸侯送去书信,告知他们有要事相商,邀请他们尽快到洮地,也就是山东泗水县会见,而郑文公此次虽然不在受邀之列,但他感激齐桓公没有因世子华的谗言而攻打郑国,所以也亲自赶了过来。

各国诸侯相继到齐之后,齐桓公就向众人宣布:“诸公曾在首止立下誓言,坚决拥护太子,维护社稷安稳,如今太子有难,诸公是否应该有所行动。”

众人当场表示愿意听从齐桓公安排,于是齐桓公便邀请众人再次盟誓,并联名写下劝进表,敦促太子即位,写好之后,齐桓公就派管仲和隰朋带着书信先行前往洛邑。

管仲与隰朋二人抵达之后,打着问安的名义来到宫中朝觐,一见到太子郑就将齐桓公召集诸侯拥戴他即位的消息告诉给了他,太子郑十分感动,为避免夜长梦多,太子郑赶忙密令周公宰孔准备新王登基所需要的各项礼仪物品。

等到一切布置的差不多时,齐桓公所率领的八国联军也赶到了洛邑,周公宰孔得到消息后第一时间对外公布了周惠王病逝的消息,然后在朝堂上当众宣读了各国诸侯恭请太子即位的联名上书。

太叔带这才如梦初醒,但联军此刻早已将洛邑重重包围,太叔带孤掌难鸣,只好忍气吞声,周公宰孔便领着百官向太子朝贺,太子顺利登基,是为周襄王。

典故说春秋44:“尊王攘夷”,齐桓公称霸春秋

周襄王上任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652年,周襄王按照礼制要到太庙中告祭,本想邀请齐桓公一同前来,得到的回复却是齐桓公为了向诸侯致谢,并重修盟好,计划在葵丘再次举行会盟,葵丘位于河南商丘民权县,这里是齐国西南方向的边境。

周襄王这时又想起了齐桓公的拥立之功,因此为表彰他的功劳,就下令宰孔代表自己赶赴葵丘主持会盟,并向齐桓公送上告祭太庙时的祭肉。

眼看着会盟的日期临近,齐桓公与管仲等人提前出发,在路上,君臣二人又聊起了周襄王的事情,管仲趁机向齐桓公建议说:“王室之乱皆因储君之位不够稳固才导致,主公也要引以为戒啊。”

原来齐桓公自即位后,先后有正室夫人三人,分别是王姬、徐嬴、蔡姬,但这三人都未曾生育。除此之外,齐桓公另有六个妾室,由于她们都深得齐桓公宠爱,因此在待遇上与夫人无异。

而这六人又分别育有一子,其中长卫姬生子无亏,少卫姬生了公子元,郑姬生了公子昭,葛嬴生了公子潘,密姬生了公子商人,宋华子生了公子雍。

齐桓公听了管仲的话后回答说:“寡人这六个儿子,都是庶出,论年龄以无亏为长,论德行以公子昭最贤,按照长幼之礼,寡人打算将无亏立为世子,仲父以为如何?”

管仲听罢摇了摇头表示反对,因为他心里清楚,齐桓公之所以要立无亏为世子,与两个重要人物的挑唆有很大关系。

这两个人一个叫易牙,另一个叫竖刁,都是阴险狡诈、钻营取巧之人,关于他们的故事以后还会重点讲到,而因为他们又都是长卫姬的宠臣,所以就极力向齐桓公推荐无亏。

但由于此二人品性极为卑劣,管仲担心万一让他们得志,必定会给国家带来灾难,于是就向齐桓公建议说:“主公凭信义治国,才得以称霸诸侯,所以要想将齐国的霸业延续下去,非大贤之人难堪其任,既然公子昭最贤,就该立他为世子。”

齐桓公想了想说:“仲父之言在理,只是无亏身为长子,又有易牙等人相助,只怕不会轻易将君位拱手让人。”

管仲说道:“当今天子是借主公之力才得以登基,主公何不效仿他的做法,在这次会盟时,选择一位品德高尚之人,将公子昭托付于他,即便将来国中有变,公子昭也可有个依靠。”

齐桓公听了点头道:“就依仲父之言。”

典故说春秋44:“尊王攘夷”,齐桓公称霸春秋

半月之后,受邀参加会盟的诸侯陆续抵达葵丘,齐桓公亲自在馆驿中盛情招待,只是有一件事让他觉得奇怪,那就是宋国的宋襄公竟穿着一身丧服前来。

晚宴之后,齐桓公就派管仲前去询问宋襄公穿丧服的原因,没多久管仲就回来向齐桓公作了汇报。

原来宋国前任国君宋桓公刚刚去世不久,留下了两个儿子,一个是嫡出的公子兹甫,另一个是庶出的公子目夷,公子兹甫很早就被立为世子,而公子目夷虽然年长,却因他庶子的身份而无缘国君之位。

然而在宋桓公病危之际,公子兹甫却来到宋桓公身边向他提出:“目夷年长,又仁爱宽厚,深得百姓爱戴,我希望父亲能将诸侯之位传给他。”

宋桓公听完倍感欣慰,就派人将目夷叫来,把兹甫的一番话告诉给了他,没想到目夷却坚决反对说:“兹甫连国家都能让给别人,这样的仁爱又有谁能比,还望父亲慎重。”宋桓公于是也没有再坚持,等到他去世之后,公子兹甫便即位为君,是为宋襄公。

而就在宋襄公即位后不久,他就收到了齐桓公会盟的邀请,由于自己还在守孝期间,这才身着孝服前来。

管仲解释完之后又对齐桓公说:“宋公着孝服赴会,又有让位之美,足见宋公之仁义,主公何不将公子昭托付与他。”

齐桓公点头称是,第二天清晨,他便派人将宋襄公请至自己房中,将自己的想法告诉给了宋襄公。

宋襄公听了当即说:“请明公放心,令公子之事,寡人一定鼎力相助。”齐桓公拱手道:“将来齐国的稳定就全仰仗君侯了。”宋襄公也忙起身还礼,并感激齐桓公的信任。

典故说春秋44:“尊王攘夷”,齐桓公称霸春秋

到了会盟的当天,齐桓公与宋襄公、鲁僖公、许僖公、卫文公、郑文公、曹共公、陈宣公等人齐集坛下,使者燃香升坛,齐桓公带领众人向天子虚位行三拜九叩大礼,之后众人按班次坐定。

接着主持会盟的宰孔走上祭坛,侧身而立,将天子所赐祭肉双手举起,然后面向众人说:“天子念在齐侯能尊奉王室、义合诸侯、匡扶社稷、抚恤天下,所以特命我向齐侯奉上祭肉一碗,以表彰齐侯之功劳。”

齐桓公受宠若惊,正要上前叩头谢恩,宰孔却阻止说:“君侯且慢,天子还有指示,他念在君侯年事已高,特意恩准君侯无需再行叩拜之礼。”

不等宰孔说完,齐桓公马上拒绝道:“天子威严虽远在天涯之外,但在臣心里却犹如咫尺之间,臣时刻都心怀敬畏,如今天子虽然恩赦,臣岂敢废弃君臣之礼。”说完便上前一步,端端正正的跪下领受了宰孔手中的祭肉,然后再行三拜九叩大礼,在座之人无不称赞。

接着齐桓公转身向众人大声宣读会盟的各项条款,包括不准随意更换太子、不准以妾代妻、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对方粮食等,读完之后,齐桓公补充道:“今日会盟,凡我同盟之人,从此言归于好,同心协力尊周室,攘夷狄,禁篡弑,抑兼并,有违此誓者、天下共讨之。”

这就是著名的葵丘会盟典故,齐桓公一生共召集过九次会盟,其中兵车会盟六次、衣裳会盟三次,此次会盟是齐桓公有生之年召集的最后一次会盟,由于在会盟时宰孔代表天子向齐桓公献上了祭肉,也标志着周襄王正式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齐桓公由此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诸侯长,因此葵丘会盟拥有十分特殊的意义。

而齐桓公提出的“尊王室、攘夷狄”口号,也成为“尊王攘夷”典故的最早由来,成语“咫尺天涯”、“言归于好”同样也是出自这个典故。

再说齐桓公在这次会盟之上享受了极高的荣誉,心里自然也更为骄傲,因此在会盟之后,齐桓公就对管仲和宰孔说:“寡人听说夏、商、周三代的圣人都有封禅之事,寡人也想趁此盛会,封泰山,禅梁父,二位以为如何。”

此话一出,宰孔当场色变,原来这封泰山便是祭天、禅梁父就是祭地,历代帝王通常以这样的做法向天地陈述自己的功劳。

然而封禅自古都是天子的特权,因为天子的权利是上天授予的,而诸侯的权利是天子授予的,所以只有天子才有资格向天地汇报,诸侯则只需要向天子汇报就行。即便是天子,品德达不到一定标准的,同样也无法获此殊荣。

典故说春秋44:“尊王攘夷”,齐桓公称霸春秋

因此齐桓公此刻提出封禅,明显就是一种僭越行为,宰孔看齐桓公主意坚定,不好明确拒绝,就暗示他说:“古之能行祭天之人,须有盖世无量之功、至尊天地之位,君侯只怕还难以达到。”

齐桓公不满的说:“寡人征战一生,无所匹敌,南服蛮楚、北定夷狄、九合诸侯、主政天下,此等万世之功,古之圣人也不过于此,封禅泰山有何不妥。”

宰孔无言以对,只得用眼神偷瞄管仲,管仲却一言不发。齐桓公看二人再无反对,便下令即刻准备封禅之事。

齐桓公走后,宰孔问管仲道:“封禅之事非诸侯可为,相国为何不加以劝阻。”管仲回答说:“我主争强好胜,如今又志得意满,哪里听得进劝阻,所以此事不能当面和他顶撞,需以巧计令他放弃。”

当晚齐桓公回房之后,就将管仲叫来询问封禅之事筹划的怎样了,管仲回答说:“臣遍查周礼,封禅之事绝不可儿戏,有几样物品必须备齐,否则贸然封禅,就是对天地的大不敬,必将遭到天神的谴责,给国家和主公带来祸患。”

齐桓公问是那几样物品,管仲一一作了列举,并故意说一些世间极其罕见、极为难得的珍稀物种,接着又把封禅的礼仪描绘的异常繁琐,齐桓公越听越觉得难以实现,最终不得不决定暂时将封禅之事取消。

第二天宰孔听说了这件事后,对管仲的谋略赞不绝口。

打消了封禅的念头,齐桓公只得与各路诸侯拜别,各自踏上回国的路程,葵丘会盟也就此结束。

诸侯相继离开后,宰孔也开始向洛邑返回,可在他回去的路上,遇到了赶来参加会盟却误了时间的晋献公,宰孔告诉他说会盟已经结束,晋献公非常懊悔的说:“如此盛会寡人竟然错过,岂不抱憾终身。”

宰孔却劝他说:“如今的齐侯愈发的自傲无礼,会盟早已失去了当初的意义,所以没能参加也没关系。”

晋献公听了这话,才欣慰的与宰孔告别,并掉头返回了晋国。

在之前的故事中,我们很少提到过晋国,而它也几乎没有参与过大国间的恩怨,究其原因,是因为晋国在过去长达七十年的时间里都处于内战之中。

那么晋国究竟是如何起源的,它的内战又是怎么回事,这个国家还有哪些精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