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说春秋22:“管鲍之交”,中国版伟大的友谊

“管鲍之交”的典故出自《史记》,描写了春秋时期管仲和鲍叔牙二人的深厚友谊,后来人们常用“管鲍之交”来比喻朋友情谊。

上回说到,公孙无知成为齐国国君之后,很想干出一番事业,于是在国内招贤纳士,有人便向他推荐了一个名叫管仲的人,并且告诉他说如果能得到此人相助,必定能够成就一番霸业。那么管仲是个怎样的人,他有什么过人之处呢?

管仲名夷吾字仲,姬姓,安徽省颍上县人,比起历史上那些从小就拥有很多传奇事迹的伟人来说,年轻时候的管仲则显得异常平庸。

从管仲的姓就可以看出,他和周王室同属一脉,他的父亲早年曾在齐国做过大夫,不过后来家道中落,在管仲出生后不久,他的父亲就因病去世,而家里的经济条件也随之每况愈下。

为了维持生计,管仲在很小的时候就不得不去给人家放马,靠着微薄的收入勉强生活,其中的艰辛自然可想而知,不过好在管仲身边有一个十分要好的朋友,时常会在他最困难的时候给予他帮助。

典故说春秋22:“管鲍之交”,中国版伟大的友谊这个朋友名叫鲍叔牙,出身于官宦世家,他的父亲鲍敬叔是齐国的大夫,因此鲍叔牙的家境相对殷实一些。

鲍叔牙和管仲同为颍上县人,从小一起长大,关系十分密切,所以每当管仲遇到苦难时鲍叔牙都会出手相助,而管仲似乎也少了些所谓文人气节,对于鲍叔牙的馈赠向来都是来者不拒。

后来鲍叔牙看管仲放马实在辛苦,就邀请他一起做生意,然而做生意是要有前期投入的,但管仲家里过于贫困,实在拿不出钱,鲍叔牙就干脆替他出了那一份。

后来生意做成,两人挣了不少钱,可是在分钱的时候,管仲却每次都给自己分得多,而给鲍叔牙分的少,他的这一做法连外人都看不下去,不少人都来到鲍叔牙面前诋毁管仲,说他见利忘义,不顾廉耻。

而鲍叔牙却向那些人解释说:“管仲并非爱财,只因为他家中有老母要赡养,所以才拿得多。”这就是历史上的“管鲍分金”典故。

不过好景不长,管鲍二人的生意并没有红红火火的持续下去,而是仅仅坚持了几个月,就以失败告终,管仲不得不再另谋出路。

典故说春秋22:“管鲍之交”,中国版伟大的友谊后来管仲想到,既然生意做不成,倒不如去参军,既没有太多事情,还有固定的俸禄可拿,岂不是一举两得。

主意拿定之后,管仲便立即报了名,他也因此成为了齐国众多戍边将士中的一员。

管仲参军并不是因为他有一颗报国热心,仅仅就是想混口饭吃,可是他的运气实在不好,他参军之时,正好赶上了北戎大举进攻齐国,边境战事频繁的阶段。

上了战场的管仲丝毫没有表现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当时齐军为了抵挡北戎的猛烈攻击,曾发动了三次大规模反击,但都以失败告终。

在交战的过程中,每当军队发起冲锋时,管仲都是跑的最慢的一个,但当撤军的号令响起之后,他又必然是第一个向后退的人。

后来管仲实在是经受不住战火的考验,就索性偷偷溜回家里当起了逃兵,而他屡次临阵脱逃的行为也在他的家乡传开,在那个把忠义看得比生命重要的时代,管仲的这种做法必然是遭到不少人的唾骂,很多人再次跑到鲍叔牙面前说他的坏话。

但鲍叔牙却依旧支持管仲,他对众人说:“管仲之所以临阵脱逃,并不是因为他贪生怕死,他只是担心自己死了家中老母无人赡养。”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管鲍之交”典故,他们二人所建立起的深厚情谊,也成为了我国历史上流传千古的佳话。

从以上描述可以看出,管仲这位名垂千古的宰相,年轻时迫于压力曾尝试过很多职业,但却始终一事无成,他本人也一度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然而鲍叔牙却鼓励他说:“你事情做不好不是因为你没有能力,而是时机未到,一旦赏识你的人出现,你定会前途无量。”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公元前698年,这一年齐僖公去世,留下了三个儿子,老大是之前讲到的世子诸儿,也就是即位的齐襄公,其余两个人,一个叫公子纠,另一个叫公子小白。

按理来说,齐襄公已经即位,作为弟弟的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二人将来最多也只能成为上大夫,很难再有诸侯之命。

典故说春秋22:“管鲍之交”,中国版伟大的友谊可管仲却不这么认为,他敏锐的意识到,公子纠和公子小白这两个人中,必定有一人蕴含着富贵之相,但具体是谁他又拿不定主意。

于是管仲便找到了好朋友鲍叔牙对他说:“如今新上任的这位主公,既淫且狠,不但与妹妹(文姜)私通,还恶意打压同族兄弟(公孙无知),所以我料定他将来不会长久,而他一旦去世,诸侯之位必定落在公子纠或公子小白二人身上。”

鲍叔牙不解的问:“你想说什么呢?”管仲回答说:“你我过去都曾是生意人,懂得投资之道,如果我们在他们二人身上进行投资,一旦成功,那可是一本万利。”

鲍叔牙接着问道:“那依你之见该如何?”管仲说道:“先君僖公曾十分看重你的能力,一度想要任命你做公子小白的老师,可你当时认为小白难以成器,所以拒绝了,如今诸儿品行卑劣,正是你出仕的最佳时机,你成为小白的老师之后,再推荐我给公子纠当老师,你我二人分别投资一人,无论将来谁成功,都不要忘了对方。”

鲍叔牙听完觉得管仲的分析十分在理,便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在这一年,鲍叔牙和管仲同时成为了齐国两位公子的老师。

到了公元前694年,齐襄公趁着鲁桓公出使齐国之时与文姜私通,后来事情败露,便派彭生杀了鲁桓公灭口,此事之前已经讲过,不再赘述。

单说鲍叔牙听说鲁桓公被杀之后,立刻找到管仲对他说:“你曾断言当今主公必生祸乱,如今果然应验,我看齐国不久将有大事发生,你我还是趁早外出避难,等将来有机会再回来图谋大事。”

管仲却反对说:“眼下主公虽然作出荒谬之事,但还没有到最危险的时刻,如果我们过早离开,只怕会错失良机,我认为应该再等些时候。”

鲍叔牙看管仲另有主意,也就不再强求,于是便独自带着公子小白去了莒国,因为在鲍叔牙看来,莒国国力弱小,又与齐国临近,比较便于行事。

等到公元前686年,公孙无知伙同连称、管至父二人趁齐襄公出猎之时将其杀死,然后自立为君,管仲终于意识到齐国难以再待下去,他考虑到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国国君之女,于是就和公子纠的另一位老师召忽一起保护着公子纠逃亡到了鲁国。

典故说春秋22:“管鲍之交”,中国版伟大的友谊等到公孙无知上任以后,听说管仲已经去了鲁国,因爱惜其才,本打算派人去鲁国将他请回来,可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这一想法还没来得及实施,他就被齐国的一个大臣给杀了。

那么杀死公孙无知的人是谁,他与公孙无知有何冤仇,鲍叔牙和管仲知道公孙无知死了之后,又会采取怎样的行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