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说春秋15:“趾高气扬”,不该发生的惨败

成语“趾高气扬”出自《左传》,最早来源于楚国的令尹斗伯比对楚军主将屈瑕的一番评价。

上回说到,公元前704年,楚武王成功僭号,并在沈鹿举行了诸侯会盟,接着又降服了随国和黄国,基本奠定了楚国在汉东的霸主地位。

典故说春秋15:“趾高气扬”,不该发生的惨败楚武王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实力,就对南方各诸侯国又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对比,之后他便决定采用连打带拉、各个击破的方式,逐步对汉东进行分化和收服。

经过对比之后,楚武王首先把目标锁定在了当时实力较弱的贰国和轸国。公元前701年,楚武王派莫熬屈瑕领兵出征,打算以武力逼迫这两国与楚国结盟。

莫敖是楚国一个官职,相当于大司马,在楚武王之前,莫敖一直都是楚国的最高官吏,同时掌握着楚国的军政大权。

楚武王即位之后,觉得莫敖的权力过大,于是又在莫敖之外增设了令尹,与莫敖平级,令尹负责政务,莫敖则专门负责军事,从而将军政分开。

那么屈瑕又是何人呢?他是楚武王的儿子,姓芈名瑕,原本和楚武王同为熊氏,后来由于他被封在了屈邑,因此便以屈为氏,他便是楚国三大氏族之一屈氏的先祖,后来的大诗人屈原就是他的后裔。

屈瑕在接到楚武王命令后,便带着部队一路向东,可让他没想到的是,他人还没到轸国,楚国要与两国结盟的消息就已经传了过去,而对这个消息反应最为强烈的,是与楚国临近的郧国。

典故说春秋15:“趾高气扬”,不该发生的惨败郧国为什么会反应强烈呢?因为郧国位于轸国和贰国的东面,郧主担心楚国一旦与这两个国家结盟,自己就会被孤立,那他的处境将十分危险,因此郧主立刻召集群臣商议对策。

太宰向郧主建议说:“楚子的野心很大,他的最终目标是要兼并汉东诸国,因此他的手早晚会伸到我们这里,过去有轸、贰两国挡在我们前面,即便楚国来攻,我们只要和他们抱作一团,还能和楚国勉强较量一番,如今一旦两国归顺楚国,那我们岂不是毫不保留的暴漏在了强大的楚军面前。”

郧主说道:“道理我自然是懂的,可是他们与楚国的结盟已经是势在必行,我们还能怎么办?”

“为今之计”,太宰答道“我们只有趁着屈瑕的人马刚到,脚跟还没站稳时,立刻向楚军发动进攻,同时再派人约会绞、随、州、蓼四国共同出兵,或许可以击败楚军。”

郧主此时已经再无其他办法,于是立刻命令太宰领兵在郧国郊外的蒲骚驻扎,同时遣人分别前往四国请求支援。

屈瑕本是个优柔寡断、缺少谋略之人,当他听得谍报说郧主已经出兵蒲骚,又联络四国之众,打算从后路截击自己,顿时被吓得不知所措。

好在他的副帅斗廉是个将才,他告诉屈瑕说:“大帅何必担心,五国联军不过是一邦乌合之众,随国刚刚被咱们打败,这次必定不敢前来,而其余三国又是离心离德、相互观望,所以根本不足为虑,只要大帅你肯听我的建议,咱们必定能一举将他们击败。”

屈瑕看斗廉此刻还有心思卖关子,急忙说到:“我当然听你的,你就说怎么办吧。”

斗廉回答说:“大帅领着大队人马到钟祥驻扎,防止四国偷袭,而我则带领精锐部队,趁着夜色进攻郧国,郧主如今把希望完全寄托在那四国身上,自己肯定属于防范,所以我们突然袭击,必定能够战胜郧国,郧国一旦失败,其余四国必定不会再来了。”

典故说春秋15:“趾高气扬”,不该发生的惨败屈瑕听后还是有些担心的说:“你的计策虽好,只是我们的兵力太少,还是写信给大王请他派人来支援吧。”

“兵不在多,而在调度有方,只要用兵得当,哪怕对手是千军万马也不在话下。”

“那咱们占卜一下吧!”屈瑕仍旧不放心。

“此战我们是志在必得,哪里用得着占卜。”斗廉明显有点不耐烦了。

屈瑕看斗廉态度如此坚决,也就不再多说,于是二人分头行事。

斗廉率军一路马不停蹄赶往蒲骚,而郧国的军队此时正在休息,斗廉的到来顿时让他们惊慌失措,吓得调头就跑,郧军顷刻之间便溃不成军,斗廉没花多少力气就大获全胜。

其余四国听说郧国战败之后,也吓得不敢迈出国门一步,于是屈瑕便顺利的和轸、贰两国签订了盟约。

屈瑕回国之后,楚武王非常高兴,对屈瑕大加赞扬,而屈瑕也因为这场胜利对自己有了信心,于是他打算趁着父亲高兴再表现一番,便开口说道:“蒲骚之战结束后,我得到线报,绞国曾暗中派人与郧国联络,打算趁我军返回之时伏击我军,虽然没能成功,但我认为还是有必要教训一下绞国,让他有所收敛。”

楚武王便下令,等部队休整完毕之后即刻发兵绞国。

典故说春秋15:“趾高气扬”,不该发生的惨败到了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700年,楚武王亲自领兵出征,屈瑕仍然担任主将。大军抵达绞国附近之后,屈瑕就向楚武王献策说:“绞国人向来轻浮,明日交战,我军可先诈败于敌军,将他们麻痹,然后再伺机进攻,就可确保万无一失。”

楚武王十分赞同,于是第二天战事一起,屈瑕带着军队率先出击,与绞军交战数十回合之后就下令撤退,摆出一副溃败的样子,并故意留下军中几十个负责砍柴的人让绞军俘虏。

绞军收获俘虏,得到了赏赐,果然变得洋洋自得。等到屈瑕第二次进攻时,绞军为了邀功请赏,便争先恐后的向楚军杀来。

而楚武王此时已经按照屈瑕的建议,事先将重兵埋伏在了绞国的北门,又在绞国军队的必经之路上设下埋伏,等到绞军进入伏击圈之后,楚武王便下令进攻,屈瑕也带人冲了过来,两下合围,绞军被杀的大败,死伤无数,绞主只得被迫与楚国签订了盟约。

要说这一仗,楚国无论是兵力还是战斗力,都远远胜于绞国,因此打败绞国是必然的事情,可屈瑕却将楚军的胜利完全归功于自己的军事才能,经过这一战,屈瑕也变得更加狂妄,将自己标榜为常胜将军,再无敌手。

典故说春秋15:“趾高气扬”,不该发生的惨败但屈瑕此刻不知道,他自认为完美的一战,其实已经有一颗炸弹埋在了他的身边。

这颗炸弹来自于罗国,罗国同样是汉东诸国之一,对于楚国的强大他也感到十分畏惧,因此罗国一直在暗中寻找机会对付楚国。

当楚国渡过彭水与绞国打的不可开交之时,罗主则派间谍伯嘉暗中仔细观察楚军,将楚军的情况探了个明白。

后来楚军负责巡逻的士兵发现了伯嘉,伯嘉眼见事情败露,只好建议罗主暂时按兵不动。

可楚武王却并不打算这么轻易放过罗国,公元前699年,楚武王决定先发制人,而此时的屈瑕经过前两次胜利,已经对自己充满了信心,于是他主动请战,并再次被任命为主将。

令尹斗伯比听说屈瑕又要出征,便专程前往郊外为屈瑕送行,可是屈瑕走后,斗伯比却显得十分担忧,这一幕恰好被斗伯比的司机看到,便询问斗伯比为何心事重重。

斗伯比回答说:“莫敖刚刚走过来时,头往上扬,脚抬得很高,这说明他的心志浮动,所以莫敖此战必败。”

斗伯比这一番评价就是成语“趾高气扬”的来历。

斗伯比回国之后,立刻请求楚武王派兵增援屈瑕,但却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却遭到了楚武王的拒绝,因为屈瑕几乎带走了楚国的全部兵力,此时已经无兵可派。

楚武王晚上回到卧室之后,向夫人邓曼说起了白天的事情,邓曼告诉楚武王说:“令尹请求支援,肯定不是担心我军寡不敌众,而是担心莫敖狂妄轻敌。”

楚武王听后恍然大悟,立刻派人去追赶屈瑕,打算把屈瑕换下来,但此时屈瑕已经走远。

再说屈瑕到了罗国近郊之后,为了能够早日完成任务,屈瑕便命令军队快速渡过鄢水与敌军决战,这时有人建议屈瑕说部队一路辛苦,应该稍事休整一番,而屈瑕却说:“本帅行事,那里用的着你们来教,再敢有进谏之人,别怪军法无情。”

因此部队只得带着一身疲惫过河,士兵各个你推我搡,毫无秩序,阵型变得混乱不堪。

等楚军刚一到对岸,还没来得及喘气,便落入罗国和卢戎的重重包围之中。原来伯嘉得知楚军即将到来,立即建议罗主派人向卢戎送去了厚礼,争取到了卢戎支援,然后两军就在鄢水沿岸设下埋伏,专等楚军到来后以逸待劳。

典故说春秋15:“趾高气扬”,不该发生的惨败此时的楚军早已身心疲惫,又受到猛烈惊吓,根本无心应战,被罗国杀的大败,屈瑕只得带着残兵逃跑,一路狂奔到了江陵县附近。

到了江陵县后,屈瑕面对着所剩无几的士兵,心中十分愧疚,于是便选择了自杀来向楚国谢罪,其余将领也被关押在了江陵县等候军法处置。

而楚武王则认为战争失败是由于自己用人不当所导致,便将他们全部赦免,而屈瑕也因此成为楚国自杀谢罪的开创之人。

屈瑕这次“趾高气扬”造成的失败,对楚国的影响十分严重,楚武王自此以后再也没有重开战事,直到他的儿子楚文王即位,楚国才又重新又有了起色。

楚国的事情暂时告一段落,那么郑国此时又在忙什么呢?原来郑庄公接受齐僖公的请求,派儿子去给齐国帮忙,并且这次帮忙还差点给庄公换来一个儿媳妇。

那么郑国给齐国帮的什么忙,那位儿媳妇又是怎么回事呢?

(或关注微信公众号:典故大杂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