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说春秋74:“室如悬磬”,柳下惠的故事

成语“室如悬磬”的故事出自《左传》,内容是关于齐鲁两国之间的一场争端,而在这场争端之中,还涉及到鲁国的一位文化名人柳下惠的故事。

上回说到,晋文公收了四邑,很快便又卷入到另一场斗争之中,这次斗争与齐国有着很大的关系。

事情还得从齐国与鲁国的结怨说起,自从齐孝公上任以后,虽说齐国的实力已经远远不如从前,可齐孝公却仍然以霸主的身份自居,他要求周边几个国家继续服从他的指挥,不准它们擅自与别国结盟。

可偏偏鲁僖公就不把齐孝公的命令当回事,公然与卫国结盟,这就使得齐孝公十分难堪,他觉得必须要通过武力才能重塑齐国威望,让这些小国不敢轻视自己,恰好在这时他又收到谍报说鲁国正在闹灾荒,很多百姓都吃不上饭,部队战斗力严重削弱,齐孝公就打算利用这个机会好好教训鲁国一番。

公元前634年夏天,做足准备的齐孝公钦点大军二百乘进发鲁国。

典故说春秋74:“室如悬磬”,柳下惠的故事

消息很快传到鲁国的都城曲阜,鲁僖公赶紧把大臣们都找来商议对策,大夫臧孙辰给他出

鲁僖公闻言将目光移向臧孙辰,带着几分怀疑问道:“话是不错,可齐国既然选择在这个时候出兵,定然是志在必得,哪能那么容易就退兵?”

臧孙辰向前挪了挪身子,好让自己离鲁僖公更近一点:“臣向主公保举一人,可以有办法说退齐兵。”

鲁僖公一听这话顿时眼里放光,赶往问那人姓名,臧孙辰不急不慢的说:“此人名叫展获,字子禽,是大夫展无骇的儿子,不仅能言善辩,又很有胆识,乃我国中不可多得的人才,主公若能将这个重任交给他,他一定会顺利完成。”

鲁僖公听臧孙辰报出的是展获的名字,马上陷入了沉思,那么这个展获究竟是何人?

正如臧孙辰所说,展获是鲁国一个难得的人才,不但才学过人,又为人耿直、品性端正,在鲁国颇有威望,由于他受封的地方是鲁国的柳下邑,他的谥号又为惠,因此人们习惯称他为柳下惠。

柳下惠年轻时,在鲁国担任士师,也就是主管诉讼和刑罚一类的小官,由于他为官公正、执法严明,所以得罪了不少权贵,很多士大夫都联合起来排挤他,他也因此三次遭到罢免,最后柳下惠实在看不惯官场腐败,干脆辞官归田,成了个耕种读书的百姓。

但由于柳下惠的名声太好,很多临近的国家得知他遭到排挤后,都先后派人来请他出山,但柳下惠对此都一概拒绝,宁可继续过着清贫的日子。

柳下惠身边的很多朋友都对他的做法很不理解,柳下惠便向那些人解释说:“我在鲁国之所以不得志,是因为我坚持做人的原则,如果我继续坚持原则,即便到了他国,做官也会很不顺,可一旦我放弃原则,就算是在鲁国也照样平步青云,我又何必要抛弃自己的父母之邦?”

这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虽遭三黜,不去故国;虽荣三公,不易其介”的典故。

关于柳下惠还有一个流产很广的典故,那就是人们常说的“坐怀不乱”,这个典故最早记载于《荀子·大略》之中,据说柳下惠一天夜里到城门外投宿,看到了一个无家可归的女子独自睡在外面,当时的天气十分寒冷,柳下惠担心女子会冻死,便让女子坐在自己的怀中,并解下自己的衣服包裹在女子身上为她取暖,整整一夜,柳下惠没有做出任何失礼行为,人们因此称他为“坐怀不乱”的正人君子。

典故说春秋74:“室如悬磬”,柳下惠的故事

正是由于柳下惠的这些为人称道的事迹,让他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孔子就曾将他比作伯夷、叔齐,还就臧孙辰排挤柳下惠一事而对臧孙辰进行了谴责。孟子也将柳下惠看成是伯夷、伊尹、孔子之后的第四位圣人,将他称为“百世之师”,据说后来秦始皇在攻打齐国的时候还专门下令不得破坏柳下惠的墓地,在他墓地方圆五十步之内连一棵树都不能砍掉。

回到刚才的故事,鲁僖公得知臧孙辰推荐的人柳下惠,心里便犯了难,原来那柳下惠已经赋闲多年,早已不问世事,再加上他性格偏执,因此鲁僖公担心他不肯相助。

而臧孙辰却认为鲁僖公的担心有些多余,他告诉鲁僖公说:“主公大可放心,那子禽素以忠义而闻名,眼见父母之邦受难,他绝不会袖手旁观,子禽还有个弟弟叫展喜,现在朝中为官,主公就派他去见子禽,定能有所收获。

鲁僖公便按照臧孙辰的建议找来了展喜,向他说明了情况,展喜凭着自己对哥哥的了解,当场拍着胸脯向鲁僖公做了保证。

等到展喜来到柳下邑向展禽说明来意后,果然展禽对于让他出面和齐军交涉提出反对,他告诉展喜说:“我一个赋闲之人,代表国家去谈判,这样有失国体,会让齐国看轻我们,不过我倒是可以给你出个主意,让你有办法迫使齐军撤退。”

说完后柳下惠便让展喜来到自己跟前,低声在他耳边说了几句,直说的展喜眉开眼笑,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

由于事情紧急,展喜受了柳下惠的点拨后便匆忙赶回曲阜面见鲁僖公,鲁僖公因为心里着急,这会儿也还没有睡下,一听说展喜回来,忙命人将他带入内室。

展喜见到鲁僖公一脸兴奋的说:“子禽性格固执,不肯出山,想让他为使者是不可能了,不过主公也不必担心,该怎么退敌,臣心里已经有了谱。”

鲁僖公有了这话,悬着的心顿时放了大半,缓过一口气后又问展喜说:“那不知爱卿退敌需用多少兵马?”

展喜摇了摇头说:“不需一兵一卒,臣一人前往便可,但主公得为臣多准备牛马、金帛之类的酬军礼物,臣也好方便行事。”鲁僖公满口答应,说着就让人去准备,第二天一早他便把物品交给了展喜,展喜带着物品,跟鲁僖公辞行后就朝着鲁国边境方向赶去。

两天以后,展喜在边境上见到了齐国的军队,他自称是鲁国派来酬军的使者,请求面见齐孝公,齐孝公一听展喜孤身犯险,不由得对他产生了一丝敬佩,于是便让人将他带入中军大帐中接见。

展喜进来后,向齐孝公抱拳施礼,齐孝公问他:“我大军压境,不日便可将鲁国荡平,你们现在一定很害怕吧。”

展喜这会儿眼睛虽然是看着齐孝公的脚底,但仍能感觉到他目光里的自信,一听齐孝公发问,他便坦然的回答说:“或许小人会害怕,但君子绝对不会。”

齐孝公声音里夹杂着几分嘲弄,继续说道:“寡人听说鲁国正在闹饥荒,你们的存粮府库空得就像悬挂起来的磬一样,四野里连颗青草都没有,家家户户揭不开锅,寡人大军一到,少时便可血流成河,你还敢说不怕,我倒想知道你们哪里来的底气。”

展喜双手抱拳,向齐孝公又施一礼,然后用坚定的语气说道:“实不相瞒,我们的底气就来自于天子的威望,记得当年成王在位时,贵国先祖太公与我之先祖周公同心协力共辅王室,成王将他二人视为左膀右臂,还专门颁布诏令,要齐鲁两国立下盟誓,永不相欺,如今盟书还保存在内府之中,桓公即位后,不忘先祖遗训,惩强扶弱、团结诸侯,所以能称霸中原,受到各国拥戴,而如今明公即位才刚刚九年,就敢背叛先王和祖宗教诲,提兵而来,我们上下一致认定明公只是一时糊涂,绝不会酿下大错,等您明白过来后自会退兵。”

齐孝公没想到展喜竟然搬出成王和太公来指责他,这让他有些不知所措,自己如果强行出兵,那无论胜负都会背负抗旨和不忠的罪名,着实有点不划算,况且他此时又得到一个坏消息,卫国正在紧急调兵,准备从后路袭击齐国来解鲁国之围,想来想去,齐孝公都觉得这一仗没法再打下去,只好收下展喜的聘礼,做了个顺水人情收兵回国。

这就是“展喜犒齐师”的典故,成语“室如悬磬”就出自齐孝公讽刺鲁国府库空虚的那一番话,后来经常用来形容某户十分贫穷,与“家徒四壁”的用法类似。

展喜顺利完成了任务,回到曲阜向鲁僖公复明,鲁僖公大为欣喜,刚要下令要重赏展喜,展喜却急忙提醒他说:“齐国被套上忠孝的枷锁,一时理亏,才不得已退兵,但他终究还是要恢复当年桓公的霸业,因此一旦让他找到借口,还会卷土重来,主公还得想个万全之策,以保平安。”

鲁僖公琢磨了半天,也没想到有什么办法,只好又问展喜说:“爱卿有何建议?”

典故说春秋74:“室如悬磬”,柳下惠的故事

展喜回答说:“当年楚、宋两国争斗的时候,齐侯因宋国有定位之功,公然支持宋国,因此得罪了楚国,楚国也早有称霸之意,主公就干脆投靠楚国,有了楚国这个盟友,我们就不必再惧怕齐国了。”

鲁僖公点了点头,表示赞成他这一提议,接着鲁僖公又叫来了东门仲遂和臧孙辰,派他们到楚国去聘问,并向楚成王转达鲁国结盟的意愿。

东门仲遂和臧孙辰接了旨意,立即动身前往郢都,见到楚成王后,臧孙辰有意提及当年的泓水之战,又对齐国支持宋国而表示谴责,接着臧孙辰向楚成王提出:“如今齐国形势已去,中原无主,寡君热切期盼明公能领袖诸侯,共辅天下,倘若明公要出兵齐国,我们愿意助您一臂之力。”

楚成王听了这话心里当然高兴,忙对臧孙辰说:“难得鲁侯费心,寡人将来若能成事,少不了鲁国的好处。”东门仲遂和臧孙辰得到这一番承诺,便告辞离开了郢都。

等他们走后,楚成王将子文叫来商量,子文从楚成王口中了解了事情的始末后提醒楚成王说:“听说齐鲁两国最近出了点问题,鲁国这时候来向大王示好,恐怕另有动机。”

楚成王点头说:“话是不错,可如果能趁此机会兴兵中原,对我们倒也没有坏处。”

子文于是说:“既然这样,臣以为可让申公带领些许部队先在齐国边境上有意制造点摩擦,看看齐国态度如何,再作进一步打算。”

楚成王觉得有道理,便按照子文的建议,拨精兵五千人交给申公叔侯,让他会同鲁国的臧孙辰,打着协助鲁国戍边的旗号,在齐鲁两国的交界处不断挑衅。

申公奉命在齐国的葵丘、谷邑一带游走了近一个月,镇守谷邑的齐桓公之子公子雍因不堪楚兵骚扰,带着易牙开城投降,而齐孝公由于对楚国畏惧,再加上他当时已经身患病重,因此自始至终都未发一兵一卒阻挡。

申公将这一情况汇报给楚成王后,楚成王满意的说:“齐国果然有畏楚之心。”于是一面下令申公与公子雍共同镇守谷邑,又将其他跟着公子雍一起投降的齐桓公几个儿子都封了官,一面再次找来子文商议,准备大举进攻宋国。

子文对当前形势进行了一番对比,认为这个计划可行,便同意了楚成王的提议,楚成王出于稳妥考虑,觉得这一仗必须由子文亲自挂帅才可保万无一失。

可子文却认为,自己已经年过六十,做起事来不像当年那般果断睿智,况且此仗关系重大,一旦开战,将会有多国牵涉其中,他担心自己难以胜任,便提出由新晋小将成得臣代为授命。

楚成王对成得臣还是比较赏识的,但又总觉得他做起大事来有些欠缺,于是犹豫的说:“宋国情况复杂、盘根错节,子玉年轻气盛,行事草率,寡人担心他到时候一时鲁莽,会误了大事。”

子文便提出一个折中的办法:“不如让子玉操练三军,观其用兵法度如何,如果真的不堪其用,臣再当仁不让。”

楚成王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他又有心要对比一下子文和子玉到底谁的能耐更大,于是干脆分出两支部队,一支交给子文,让他在睽地操练,另一支交给成得臣,让他在蒍地操练。

典故说春秋74:“室如悬磬”,柳下惠的故事

一天下来,楚成王查看训练成果,发现子文全然不怎么用心,刚过正午就草草了事,整个过程未斥责一人,而成得臣才受提拔,急欲表现,训练时候全程亲自参与,一天下来总共鞭打了七个反应慢的,割掉了三个不听号令士兵的耳朵。

楚成王对这样的结果不禁感叹道:“看来子文真的是老了。”于是楚成王当场宣布由成得臣取代子文担任令尹,准备兵进宋国。

很多大臣得知此事后都觉得子文这是有意让贤,于是在训练结束后都纷纷来到子文家中,对他举荐有功表示庆贺。

谁知在这期间却有一小儿,看上去差不多十四五岁的样子,经子文的家人通报后,迈着大步也来到正堂,进去后不跟任何人打招呼,自顾自的找了个地方坐了下来。

子文见他如此无礼,心里很不高兴,旁边有人告诉他说,这个小孩是大夫蔿吕臣的儿子,名叫蔿贾。

子文仔细观瞧,发现他目光灼灼、眉宇间透着英气,的确有些不同凡响,于是便问他:“孺子既然是官宦之后,为何不知礼数,见了在座长辈也不行礼。”

蒍贾满不在乎的说:“他们是来向令尹庆贺,我却是来吊唁,道不同不相为谋。”

子文气的几乎要发作,用眼睛瞪着蒍贾说:“小儿太过无礼,我府上有何唁可吊,你倒说个明白,否则休想跨出我这扇大门。”

蒍贾不慌不忙的说:“子玉为人刚而犯上、勇而无谋,作为先锋倒是很称职,但远非将帅之才,一旦统兵超过三百乘,凭他的能力就无法应对自如,而令尹却将我三军交于他手,岂不是存心欺瞒大王。”

子文想不到一个小孩竟然能有如此见底,将他问的不知所措,沉默了好一阵,他才勉强解嘲道:“无知小儿,也敢在此妄谈国事。”

蒍贾淡淡一笑:“我是不是妄谈,日后自有定论。”说完便站起身,连声招呼也不打就离开了子文的家。

其他宾客被蒍贾这么一搅闹,顿时显得十分没趣,也只好找借口离开了子文的家。

公元前633年,成得臣领兵三百乘,又联合陈、蔡、郑、许等四国,正式发兵宋国,大军一路势如破竹,五天下令就连占宋国三镇,宋成公收到警报后极为震惊,赶忙派公孙固到晋国求援。

典故说春秋74:“室如悬磬”,柳下惠的故事

晋文公听公孙固汇报了情况,先将他打发到馆驿休息,然后派人找来了狐偃、赵衰、先轸等几人,等他们到来后,晋文公问他们说:“寡人刚刚收了四邑,霸业初见成效,楚国便在这时兴兵,显然有意要和我们一较高下,寡人如果应战,有违当初承诺,若放任不管,又对称霸不利,你们有何建议?”

先轸回答说:“对主公有恩的不只是楚国,还是宋国,主公若以报恩为名解除宋国之难,定能在称霸道路上更进一步。”

晋文公点了点头,又问道:“那楚国之事如何?”

一旁的狐偃这时开了口:“主公可不必直接与楚国交战,曹卫两国近来刚刚依附楚国,楚王十分重视,主公不如以讨伐二国当年的失礼为名,派兵攻打曹卫,楚王得知必然移师来救,到时候宋国之围不破自解。”

晋文公听了狐偃的建议,脸上带着微笑说:“子犯所言不错,寡人在曹国还有一段恩怨没有了解,这次伐曹寡人必当亲往。”

那么晋文公与曹国的恩怨具体是怎么回事,晋国与曹卫两国的战争又将如何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