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薪救火》成语典故

抱薪救火

《抱薪救火》成语典故

【出处】

《文子·精诚》:不治其本而救之于末,无以异于凿渠而止水,抱薪而救火也。

【译义】

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人想消灭灾害,但使用的方法不当,反而使灾害扩大,变得更严重了。薪:柴草。

【故事】

战国时代,魏国总是受到秦国的侵略。魏国的安釐王即位后,秦国加紧了进攻,魏国连连战败。安釐王元年,秦国进攻魏国,魏国失去了两座城池。第二年,魏国又失去了三座城池,不仅如此,秦国的军队还直逼魏国的都城。形势十分危急,韩国派兵来救,但也被秦军打败;魏国没有办法,只得割让了土地,才算了结了战争。可是到了第三年,秦国又发动进攻,强占了魏国的两个城池,并杀死了数万人。第四年,秦国更是大败魏、韩、赵三国的军队,杀死兵士十五万,魏国的大将芒卯也在此次战争中失踪。

魏国军队的接连败北,使安釐王坐卧不安。此时,魏国的另一位大将段干子也十分恐惧,为了苟安,便向安釐王建议把南阳割给秦国,请求罢兵议和。安釐王本来就对秦军的进攻十分害怕,以为割让土地就可以求得太平,便照着段干子的话做了。

当时有个叫苏代的,是一贯主张“合纵抗秦”的苏秦的弟弟,他也极力主张各诸侯国联合起来抵抗秦国。苏代得知魏国割地求和的事后,就对安釐王说:“侵略者贪得无厌,你想这样用土地换取和平是办不到的,只要你的国土还在,就无法满足侵略者的欲望。这好比抱着柴草去救火,怎么能扑灭呢?柴草一天不烧完,火就一天不会熄灭。”

但是,安釐王不肯听从苏代的话,一味屈膝求和,这样过了没多少年,魏国终被秦国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