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日落沙明天倒开, 波摇石动水萦回。

出自 唐朝 李白的《东鲁门泛舟二首(其一)》

古诗原文

日落沙明天倒开, 波摇石动水萦回。   轻舟泛月寻溪转, 疑是山阴雪后来。

 

译文翻译

“日落沙明天倒开”,第一句写景就奇妙。“天开”往往与日出相关,把天开与日落联在一起,十分奇特。但它却写出一种实感:“日落”时回光返照的现象,使水中沙洲与天空的倒影分外眼明,给人以“天开”之感。这光景通过水中倒影来写,更是奇中有奇。此句从写景中已经间接展示“泛舟”之事,又是很好的发端。
“波摇石动水萦回”,按常理应该是波摇石不动。而“波摇石动”,同样来自弄水的实感。这是因为现实生活中人们观察事物时,往往会产生各种错觉。波浪的轻摇,水流的萦回,都可能造成“石动”的感觉。至于石的倒影更是摇荡不宁的。这样通过诗人的主观感受来写,一下子就抓住了使读者感到妙不可言的景象特征,与前句有共同的妙处。
夜里水上的景色,因“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而特别美妙。月光映射水面,铺上一层粼粼的银光,船儿好像泛着月光而行。这使舟中人陶然心醉,忘怀一切,几乎没有目的地沿溪寻路,顺流而行。“轻舟泛月寻溪转”,这不仅是写景记事,也刻画了人物精神状态。一个“轻”字,很好地表现了那种飘飘然的感觉。
到此三句均是写景叙事,末句才归结到抒情。这里,诗人并未把感情和盘托出,却信手拈来一个著名故事,予以形容。事出《世说新语·任诞》,说的是东晋王徽之(字子猷)居山阴(今浙江绍兴)时,在一个明朗的雪夜,忽然思念住在剡地的好友戴逵,便连夜乘舟造访,隔了一宿才到达。王徽之到了以后,却不入见,反而掉过船头回去了。别人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答道:“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乘兴而行”,正是李白泛舟时的心情。苏轼《赤壁赋》写月下泛舟有一段精彩的抒写:“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正好用来说明李白泛月时那“物我两忘”的情态。那时,他原本未必有王徽之那种走朋访友的打算,用这个故事不一定确切;然而,他的那种豪兴,却与雪夜访友的王徽之颇为神似,而那月夜与雪夜的境界也很神似。诗人不禁糊涂起来,不知道他究竟是李白还是王徽之,一时也搞不清了。一个“疑”字运用得极为传神。
这里的用典之妙,在于灵活自如,在于信手拈来,因而用了以后,发挥出无尽的诗意。典故的活用,原本就是李白七言绝句的特长之一。此诗在艺术上的成功与此是分不开的,并不仅仅是因为写景入妙。

 

注释解释

日落沙明天倒开,波摇石动水萦(yíng)回。 沙:水旁之地。天倒开:指天空倒映在水中。萦回:萦绕回旋。

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 泛月:月下泛舟。寻:这里是沿、随的意思。山阴:今浙江绍兴。阴:一作“隐”。

水作青龙盘石堤,桃花夹岸鲁门西。 盘:环绕。

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chì)风流到剡(shàn)溪。 何啻:何异。风流:这里指高雅的行为。剡溪:又名戴溪,在今浙江嵊州曹娥江口。

参考资料:1、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16-717

 

创作背景

“日落沙明天倒开”,第一句写景就奇妙。“天开”往往与日出相关,把天开与日落联在一起,十分奇特。但它却写出一种实感:“日落”时回光返照的现象,使水中沙洲与天空的倒影分外眼明,给人以“天开”之感。这光景通过水中倒影来写,更是奇中有奇。此句从写景中已经间接展示“泛舟”之事,又是很好的发端。
“波摇石动水萦回”,按常理应该是波摇石不动。而“波摇石动”,同样来自弄水的实感。这是因为现实生活中人们观察事物时,往往会产生各种错觉。波浪的轻摇,水流的萦回,都可能造成“石动”的感觉。至于石的倒影更是摇荡不宁的。这样通过诗人的主观感受来写,一下子就抓住了使读者感到妙不可言的景象特征,与前句有共同的妙处。
夜里水上的景色,因“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而特别美妙。月光映射水面,铺上一层粼粼的银光,船儿好像泛着月光而行。这使舟中人陶然心醉,忘怀一切,几乎没有目的地沿溪寻路,顺流而行。“轻舟泛月寻溪转”,这不仅是写景记事,也刻画了人物精神状态。一个“轻”字,很好地表现了那种飘飘然的感觉。
到此三句均是写景叙事,末句才归结到抒情。这里,诗人并未把感情和盘托出,却信手拈来一个著名故事,予以形容。事出《世说新语·任诞》,说的是东晋王徽之(字子猷)居山阴(今浙江绍兴)时,在一个明朗的雪夜,忽然思念住在剡地的好友戴逵,便连夜乘舟造访,隔了一宿才到达。王徽之到了以后,却不入见,反而掉过船头回去了。别人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答道:“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乘兴而行”,正是李白泛舟时的心情。苏轼《赤壁赋》写月下泛舟有一段精彩的抒写:“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正好用来说明李白泛月时那“物我两忘”的情态。那时,他原本未必有王徽之那种走朋访友的打算,用这个故事不一定确切;然而,他的那种豪兴,却与雪夜访友的王徽之颇为神似,而那月夜与雪夜的境界也很神似。诗人不禁糊涂起来,不知道他究竟是李白还是王徽之,一时也搞不清了。一个“疑”字运用得极为传神。
这里的用典之妙,在于灵活自如,在于信手拈来,因而用了以后,发挥出无尽的诗意。典故的活用,原本就是李白七言绝句的特长之一。此诗在艺术上的成功与此是分不开的,并不仅仅是因为写景入妙。

 

诗文赏析

日落沙明天倒开,波摇石动水萦回。
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

水作青龙盘石堤,桃花夹岸鲁门西。
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

这组诗记录着诗人寓居东鲁时的一段生活。东鲁是唐时的兖州(今山东曲阜),“东鲁门”在府城东。诗中写的是月下泛舟的情景。

这组诗的第一首流传较广。此诗首句“日落沙明天倒开”,写景奇妙。常言“天开”往往与日出相关,把天开与日落联在一起,则闻所未闻。但它确乎写出一种实感:“日落”时回光反照的现象,使水中沙洲与天空的倒影分外眼明,给人以“天开”之感。这光景通过水中倒影来写,更是奇中有奇。此句从写景中已间接展示“泛舟”之事,又是很好的发端。

次句“波摇石动水萦回”。按常理应该波摇石不动。而“波摇石动”,同样来自弄水的实感。这是因为现实生活中人们观察事物时,往往会产生各种错觉。波浪的轻摇,水流的萦回,都可能造成“石动”的感觉。至于石的倒影更是摇荡不宁的。这样通过主观感受来写,一下子就抓住使人感到妙不可言的景象特征,与前句有共同的妙处。

夜里水上的景色,因“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而特别美妙。月光映射水面,铺上一层粼粼的银光,船儿好像泛着月光而行。这使舟中人陶然心醉,忘怀一切,几乎没有目的地沿溪寻路,信流而行。“轻舟泛月寻溪转”,这不仅是写景记事,也刻画了人物精神状态。一个“轻”字,很好地表现了那种飘飘然的感觉。

到此三句均写景叙事,末句才归结到抒情。这里,诗人并未把感情和盘托出,却信手拈来一个著名典故,即《世说新语》中“王子猷雪后访戴”的故事,予以形容。“乘兴而行”,正是李白泛舟时的心情。苏轼《赤壁赋》写月下泛舟有一段精彩的抒写:“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正好用来说明李白泛月时那物我两忘的情态。那时,他原未必有王子猷那走朋访友的打算,用访戴故事未必确切;然而,他那忘乎其形豪兴,却与雪夜访戴的王子猷颇为神似,而那月夜与雪夜的境界也很神似。无怪乎诗人不禁胡涂起来:我是李太白呢,是王子猷呢,一时自己也不甚了然了。一个“疑”字运用得极为传神。

第二首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在写法上与第一首有相似之处。“水作青龙盘石堤”,用青龙比喻流水,既形象地写出了水流的曲折宛转,又赋予无生命物象以生气,使诗中景物充满生机。“桃花夹岸鲁门西”,不仅点明了泛舟的季节和地点,更重要的是展示了两岸桃花掩映的美丽景象。“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两句也是运用了“王子猷雪后访戴”的典故,这里不涉及怀人访友,仅取山阴夜晚的景致和乘舟剡溪的兴致,表明泛舟东鲁门的景物环境与情致意趣。

这组诗的用典之妙,在于自如,在于信手拈来,因而用之,借其一端,发挥出无尽的诗意。典故的活用,原是李白七绝的特长之一。此诗在艺术上的成功与此是分不开的,不特因为写景入妙。

参考资料:
1、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20-321